白颈长尾雉分布于在我国东部沿海的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份。是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较为珍贵!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荚果、种子、浆果、嫩叶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身体特征
颈长尾雉的体形大小接近环颈雉,体长45~85厘米,重约0.5~1千克。有16~20根扁平的尾羽,中间的一对尾羽又宽又长,可达1.2~1.5米,几乎是身长的1倍。
白颈长尾雉全身色彩很多,颜色极为鲜艳。雄鸟体羽以褐色为基调,冠羽为橄榄褐色,头部为暗褐色,脖子是雪白的,自头顶到颈侧逐渐由浅灰褐色过渡到灰白色,眼睛周围裸露着鲜红色的皮肤,颏、喉及前颈为黑色,嘴是黄褐色,肩部、胸部、上背、两翅呈栗褐色,隐约可见暗褐色的鱼鳞斑,翅上复羽为暗褐色,而复羽的中部为蓝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飞羽为棕色或浅栗色,并掺杂有细纹,下背和腰是黑色的,有白色横斑和羽缘,而且表面还闪着蓝光,腹部为白色,两肋间有栗褐色鳞状斑,尾羽为橄榄灰色,并有多条栗色宽横纹,下体呈白色,脚为蝉灰色,脚上长有矩。
雌鸟体色相较于雄鸟则要暗一些,体羽大都为棕褐色。头顶及枕部为暗哑的栗褐色,双颊及颈侧则为带有褐色的污白色,眼睛周围裸露的鲜红色皮肤远比雄鸟的要小,喙为黄褐色,喉及前颈为黑色,上体为褐色,并掺有黑色斑纹,雌鸟除肩部有一道污白色斑块外还有两道白色翅斑,自下颌至胸部均为褐色,并带有黑斑,背部有白色矢状斑。腹部白色,两肋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尾羽的长度远逊于白颈长尾雉的雄鸟,尾羽色暗,隐约可见稍浅色的横斑。虹膜褐色,脚为蓝灰色。
长尾雉共有5种,我国有4种,以白颈长尾雉最为珍贵。“双白”在湖北境内仅在九宫山发现,九宫山也因此被誉为“仙鸟之乡”。白颈长尾雉数量极其稀少,是我国特产的珍禽,同时也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鸟。被“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列为一级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第一类禁止贸易动物,我国列为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与大熊猫、东北虎同一待遇,是我国最为珍贵的鸟类。
生活习性
白颈长尾雉为林栖鸟类,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茂密的竹丛及灌木林中。多成对或小群活动(除繁殖季节外),很少与其他雉类混杂生活。常活动于中山地带,以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栖息地并随季节而转移:冬季、早春多在海拔300~500米的山地灌丛觅食栖息,春、夏则迁移到500~1000米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觅食栖息,并在此交配繁殖;秋季则迁到1000~1500米以上食物更丰富的高山栎林带。白颈长尾雉善走善飞,性机警,听觉敏锐。能在茂密的灌木间迅速逃逸,且性羞涩不喜鸣叫,因此甚难见到。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用2米见方的大笼,如在庭院可以用矮篱圈养。但要架网防飞逃。并在篱内搭建避雨处。
食物种类
属杂食性鸟类,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荚果、种子、浆果、嫩叶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饲养方法
雏鸟两年成熟。白颈长尾雉在3~4月间繁殖,这时候雄鸟会高举双翅,发出“咯嗑咯嗑”的急叫声,去接近雌鸟。然后将靠近雌鸟一侧的翅膀下垂,另一侧的翅膀仍然高举,并围绕着雌鸟不停旋转,直到雌鸟接受它的求爱为止。一般在4月初进入发情交尾期,每只雄鸟可与2~3只雌鸟配偶,他们会将巢筑在比较隐蔽的林间、林缘的岩石下、树木底部或灌丛地面等等这些地方。每巢可产卵3~12枚,卵多为乳白色、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一般为21~2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