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拳师犬
1.产地
德国。
2.起源
拳师犬的原产地在德国慕尼黑,由于体毛色泽遗传基因的不同,目前分为黄褐拳师犬和虎斑拳师犬两大血统。美国和加拿大的拳师犬是从德国的拳师犬改良而成,所以在品质上更为优良。这类犬在展开搏斗之前,总会习惯性地使用前肢不停地挥舞摆动着,仿佛是拳击手赤手空拳地互相竞技,因而得名“拳师犬”。至于拳师犬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它是马士迪夫犬与斗牛犬交配的产物;另一种说法是,9世纪后期,在德国巴伐利亚,由当地的屠夫用一条不明品种的犬与当时的英国斗牛犬交配繁殖而成。
3.特征
体高53~63厘米,体重24~32干克。头部明显与众犬不同,但并不过大;短而宽厚的四方形嘴巴,是拳师犬的一大特征,它的嘴巴紧闭时仍可以看见牙齿和舌头;两颊顺畅扁平不突出;耳朵长在头盖骨的上方,为直立耳,可以修剪成特殊形状;眼睛囻大,既不凸也不凹,以黑色和深咖啡色为最佳;尾巴为修剪成短俏的断尾。体毛短、浓密、平滑、有光泽;毛色以红褐色至淡黄色之间的色调为最佳,白色的斑纹覆盖不要超过1/3,否则是一大缺点。
4.品质
拳师犬素有“优美与结实合为一体”的描述。性情温顺、热心和沉着;耐力佳且服从性高,进攻时坚定、积极;气质高雅,喜欢被人抚摸。
5.用途
黄褐拳师犬继承了祖先的凶猛天性,早期以狩猎野熊等大型动物为主,后在竟技场上和公牛博斗而成为出色的斗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此犬已参加各种战役,是最先参与战争的使役犬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犬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使用的军犬、警卫犬、导盲犬、护卫犬和伴侣犬。无论此犬从事何种艰难工作,它总是步态轻快,充满高傲的神情。
拘捕与押解犬的训陈练,常在蓍犬中进行,要求犬能根据口令拘捕和押解歹徒,并具有与歹徒积极搏斗,在押解中协助押解人员防止被拘捕者逃跑的能力。
1.拘捕
在“拘捕”训练之前,训练员与助训员必须商定训练计划。助训员穿着一身特殊的保护服,在隐蔽处隐痘起来,然后训练员把犬带到离助训员隐蔽处20~30米的地方,此时,助训员手持木棍或鞭条出现。当助训员向犬走去时,犬就会吠叫。紧接着,助训员开始用木棍或鞭条“打”训练员,或双方进行“搏斗”,此刻,训练员马上发出袭”的口令,犬即向助训员扑咬。待犬扑咬约1分钟以后,助训员装出一副屈服姿势,训练员便从地上拿住牵引带并发出“放”的口令。
。
如果犬仍旧继续扑咬,训练员可以一边拉紧牵引带,一边再发出放”的口令,这样就可以制止犬的扑咬了。
为了使这一训练更加成功,在犬的扑咬过程中,助训员不仅可以用木棍或鞭条反击犬,而且逐渐加重,这样犬在碰上真正的歹徒时才不会退缩。然后,当助训员表示屈服时,要强化“放”的口令,使犬懂得不再袭击静止不动的“歹徒”。随之,助训员可以装出企图逃跑的姿势,训练员又立即发出“袭”的口令,犬就上前扑咬,并逐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再进一步的训练,就是要教会犬直接攻击歹徒”右臂,以控制他右手使用的手枪和刀刃。
2.押解
当歹徒被拘捕以后,犬虽然在训练员“放”的口令下停止了扑咬,但是仍然显得非常兴奋,表现岀想继续扑咬的样子,所以必须令其坐下或卧下,并发出“注意”的口令,对被捕者进行严密的监视旦歹徒逃跑就要进行追击。这一训练,可以在犬面前由训练员和助训员假装博斗,“较量”几下后助训员逃跑,训练员牵犬去追逐,当离假逃亡者即助训员很近时,立即发出“袭”、“袭”的连续口令,鼓励它跃上其背部,此刻,助训员要马上趴倒在地上,脸向地面不动,而训练员就要发出“放”的口令,让助训员爬起来,然后将犬拉到离开助训员1.5~2.0米处,令助训员走,同时训练员牵着犬跟随在他的后面,使犬处于随行的位置。在走动之初,训练员对犬发出“注意”的口令。如果犬出现争前扑咬助训员的表现,要立即用威胁的音调发出“靠”的口令,并急拉牵引带。当犬基本上能按口令行事以后,可以逐渐除去牵引带进行训练了
当助训员被带到某一地方交给第三者以后,令他蹲下,然后将犬带走,给予食物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