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在饲养的过程中,如何控制水质以及水温呢?鹦鹉鱼在繁殖的时候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饲养鹦鹉鱼的注意事项吧!
饲养血鹦鹉的温度控制
血鹦鹉是对温度相当“敏感”的鱼种,重点并不是在于鱼体对温度的适应性相当差,而是因为在低水温和水温变动剧烈的情况下,容易因为生理的反应而失去鲜艳的体色,更甚者会出现黑色的条纹或是斑纹。使用加温器提升水温在25~28℃的范围内,便可使鱼只呈现亮丽的体色和充满活力。而在低水温中生活久的鱼只不但健康状况差得可怜,且容易生病、死亡。增加光照、加强过滤、加厚滤材、加温到28℃都是保持体色切实可行的方法。新换水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一致。发现鹦鹉鱼褪色时可以喂增色饵料或虾肉,加入青霉素、甲基蓝后也会使鹦鹉鱼体色变浅。但经过人工染色的鹦鹉鱼在养殖一段时间后肯定都会褪色,而且是不可逆转的。鹦鹉鱼比较喜欢新水,每天应该尽可能换1/5的新水。如果水质弱酸性而清爽,就不要经常换水。水族箱中最好设大型水草、陶罐、沉木用来让鹦鹉鱼藏身。但是经过人工训练的鹦鹉鱼可以改变胆小的习性:经常敲击水族箱,使鹦鹉鱼形成习惯;可以只投喂一半的食物,逼迫它们出来觅食;和胆量大些的鱼混养,带动它们活动。鹦鹉鱼的领地意识很强,经常会看到它们同类之间在打架,增加饲养的数量就会减少打架的现象。
鹦鹉鱼的水质管理
承袭和一般的中南美洲慈鲷所需要的生长条件一般,鹦鹉鱼也是需要弱性且硬度较低的水质。但是,因为血鹦鹉先天有嘴部无法愈合的情况(尤其是特A级和A级的血鹦鹉),在引入水流经过鳃部以供呼吸所需的能力上就少了一半。因此,鳃部的呼吸作用成了明显的“致命伤”!一旦鳃部受伤或是吸取氧气的过程不顺畅,会直接影响血鹦鹉的生理健康。
正因如此,饲养血鹦鹉时需要较其他的鱼类多维持更优良的水质和提供充足的氧气。尤其是降低水中的溶解的养分(避免优养化),避免细菌大量滋生和引起鳃部疾病,维持鳃部细胞有效地吸收氧气的能力,相形之下变得相当地重要;至于增氧机充气方面,除了选用效率较高的充气马达之外,还要为了夏天容易停电的地区准备不断气的打气系统,以便应付不时之需。
利用鹦鹉鱼进行水中造景
对于这些体色通红且颜色单一的鱼类来说,水中的造景除了颜色的搭配和避免使用植物为造景材料之外,还需要估计到鱼体冲撞的力量,因此造景的坚固性也是必备的!有许多值得一提的造景可以提供给大家参考。
其一是沉木或是长大的莫丝沉木,大都摆放在水族箱的正中央,和血鹦鹉的鲜红色搭配起来,有更强烈的对比效果。
其二是以木化石或岩石层叠出来的水中造景。常会在水族箱中以单一或是多个石堆的方式摆设,当然,要水族箱够大才会有较多的选择和变化。
血鹦鹉的体型近似三角形且有一张无法合拢的嘴型,使其攻击性降低(仅能冲击无法撕咬),可以选择的混养品种有:金菠萝、王子、阿里、金豹、地图、银龙、七星刀。
繁殖血鹦鹉幼苗
由于血鹦鹉是两种不同物种杂交所产生的新物种,所以它们自身是无法繁殖后代的,大家就不要枉费心机了,要得到血鹦鹉只能买进红魔鬼和紫红火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来确定两个物种是否为亲缘的种与亚种的关系。由于这样的特性,血鹦鹉也表现出极强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于是就出现了血鹦鹉、紫鹦鹉、金刚鹦鹉、罗汉鹦鹉、红白鹦鹉、斑马鹦鹉、花鹦鹉等等好多种品种。在小血鹦鹉出苗后,没有任何血鹦鹉的特征,反而有点像是一般中南美慈鲷的鱼种。
经过大约20天的饲养,小血鹦鹉的外型会慢慢转变,头部、背部肌肉渐渐地隆起,厚度也开始增加,体色也由条纹黑慢慢变成灰银色。此时血鹦鹉体内的红色色素已经开始有累积增生的趋势,但是此时约3厘米的小血鹦鹉体色不是红的,大约在出生后50天、大小约5厘米时,才会显现出红色的体色。建议在此时喂以增色饵料喂食,不但能充分的提供小血鹦鹉营养所需,还可以加速血鹦鹉及早转成火红的红色。在这段时间血鹦鹉如果供给营养不足,体色没有变红,就不用期待它有蜕变的那一天了,因为这时是决定它一辈子体色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