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抓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细菌性疾病,通常为自愈性的细菌性疾病,病征包括倦怠、肉芽肿性淋巴腺炎及发烧。那么针对这个病症应该如何治疗呢?下面一起来看一看吧!
症状
患者常因先前遭受猫抓、舔或咬伤,造成红色丘疹病灶,通常在两周内侵犯淋巴结节,可能造成脓疱,约有50%~90%的个案于抓伤部位出现丘疹;免疫系统较差的人,可能会发生菌血症、紫斑状肝及血管瘤症等症状。本病的病原体为巴东氏菌属(Bartonella spp.)的多形性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会通过跳蚤在猫咪间传播,目前认为对猫咪并无致病性,甚至在慢性菌血症期也无症状发生。台湾在1998年首次有病例报告,之后每年约有15~30个病例。
诊断
1 以PCR诊断:由患者血液分离出细菌,再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鉴定为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
2 以IFA诊断: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出现抗体力价上升64倍或以上者,虽然高的抗体力价经常与菌血症有关,但猫咪可能会呈现血清阳性却培养阴性,所以不能以血清学的检验来预测猫咪是否具有传染性。
3 血液细菌培养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细菌培养是最准确的诊断,但菌血症可能是间歇性的,所以不代表每次的血液样本中都含有可供培养的病原菌,应多次采血培养。
治疗
免疫力正常的人类须口服药治疗两周,而免疫抑制的病患则至少要六周疗程。而猫的治疗部分,有报告指出给予抗生素或许能有助于病原菌的清除。自然感染状况下的感染猫并不会有任何明显的症状,所以预后良好,而人类的感染也大多会自行缓解,或经由抗生素治疗也大多呈现良好效果,而免疫抑制的人也大多在较长的疗程下达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