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存所需的能量、营养是通过“代谢”获取的;一旦某种“代谢途径”出了问题,健康就会受到影响。同样,由“代谢产物”决定的蔬菜、水果的营养、色泽、口感、抗病性等不同品质也是这样。
同样是西红柿,有的皮厚耐贮藏;有的皮薄易烂;有的偏酸富含维生素C;有的偏甜口感好。到底是哪些“代谢物”引起的这些差异?谁是真正的控制因子?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品质?中外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首次在世界上揭开了植物代谢的奥秘。
中国农业科学院留荷学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傅静远博士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J.J.B.Keurentjes和C.H.R.deVos博士联手,创造性地将遗传基因组学的新理论,运用到代谢组学上。他们揭示出75%的代谢产物的差异性是遗传因素引起的,而不同生态型间的“代谢物”组成的巨大差别,表明了代谢物对提高植物对环境适应性有着重要作用,也决定了作物的营养、抗性和其他重要品质。
这一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英国出版的一期世界顶尖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上。
研究人员选用了被称作植物界的“小白鼠”拟南芥作模型。研究发现,类黄素代谢的新基因只存在生态型“Ler”中。
研究人员在对拟南芥14种生态型和160个“Ler”和“Cvi”生态型杂交形成的杂交重合体,进行了非特异性代谢产物分析后,共分离出2500种代谢化合物。其中,只有13.4%的代谢物存在所有14种生态型中,而706种代谢物是各生态型特有的,有853种代谢物只在杂交重合体中发生。
研究证实,在单一植物不同生态型中存在着显著的代谢差异,而杂交过程可以导致代谢物组成和数量上的变化。这一发现,对传统育种的代谢工程的改造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全面掌握了代谢调控的主要基因位点,通过这些位点的筛选、变异,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对全面、整体研究代谢途径提供了可能,并有助于发现新的代谢物和代谢途径。
此前,一直是对代谢途径作“窗口式”的研究,如今,用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却打开了“一扇门”。
由此,寻找出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及各种蔬菜、花卉的同位基因,从而提高了育种效率以及加快了农业生物技术的进程。
《自然遗传学》评审称:“这项研究有着重大意义,是对代谢组学的重大推进。其研究结果表现的代谢调控是特异性、构成性、发展性和生理性的。”
该研究还对具有特异性的“未来农业”产生重要影响。比如,以后生产的水稻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们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代谢特质”的不同营养组成的大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