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栽培简史

梅花系我国特产。我国是梅花的世界野生分布中心,也是梅花的世界栽培中心。自古以来,我国关于梅花的歌颂从未断绝!

梅花野生于我国西南及长江流域以至台湾省的山区,其中滇、川两省是我国野梅的分布中心,并东延至鄂西地区。梅花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梅花适应性较强,露地栽培分布区很广,包括华东(含台湾省)、华中、西南、华南之大部及华北、西北之南部。

古代先民采集野梅,主要系加工食品或祭祀之用。在长期的驯化栽培过程中,个别出现了复瓣、重瓣、台阁等变异,有心人另行嫁接繁殖,就育成了专供观赏的新品种。这就是花梅(梅花)从果梅(梅子)中分化而出的来龙去脉。

梅始以花闻天下,约在西汉初叶。如《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又载:“汉上林苑有侯梅、同心梅、紫蒂梅、丽有梅。”稍迟,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撰《蜀都赋》,有“被以樱、梅,树以木兰”之记述。可见,距今约2000年前,梅已在华西各域作城市绿化树种应用了。汉初之梅花品种,似多属江梅型、宫粉型,或有少量朱砂型。

魏晋之际,有关梅花栽培的诗文渐多。如晋之陆凯自荆州专寄一枝梅花赠长安范晔并附短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至南北朝时,如宋之鲍照,梁之庾肩吾、何逊、阴铿、陈之、谢燮、苏子卿乃至北周之庾信等,均有梅花诗,萧纲(梁简文帝)有《梅花赋》等。

自汉、晋至南北朝,可称我国栽培梅花初盛时期。时至隋、唐、五代,梅花栽培渐盛,此际梅花品种,主要仍属江梅、宫粉型;而在四川,则朱砂型脱颖而出,当时称为“红梅”,唐代恐始有属绿萼型之“绿萼梅”。

宋元400年(公元960年~1368年)是古代栽培梅花的兴盛时期,形成了一段艺梅的高潮。宋代咏梅最著名者北宋有林逋、苏轼、秦观、王安石、欧阳修等,南宋则有陆游、陈亮、杨万里、范成大等。梅花见重于宋代和画艺大有关联。北宋画家始创“墨梅”之法,将枝干虬曲、疏影横斜之神态勾勒得淋漓尽致。至元代王冕,更以《墨梅》诗、画闻名于世。由于文学绘画创作的兴盛,也就更助长了艺梅之风。宋元之际,梅花类型与品种大增。除真梅系直枝梅之江梅、宫粉、朱砂、绿萼等型外,新增玉蝶型(重叶梅)、早梅型(早梅)与黄香型(黄香梅)以及杏梅系等。

明、清时是艺梅昌盛时期,明王象晋著《群芳谱》,清陈昊自撰花镜,书中记述梅花品种与栽培甚详,反映此际在艺梅规模及水平上均有发展。如《群芳谱》列记了19个梅花品种,还介绍了不少艺梅经验。《花镜》中记述了21个品种,新增“照水梅”、“台阁梅”等。明朝已发展了艺梅、赏梅胜地,如南京梅花山、苏州之光福、杭州之西溪等。

辛亥革命后,艺梅事业又有新的发展,品种续有增多。各地私家园林在国内搜集不少品种,上海黄园还从日本引入洒金型、垂枝类新品种数十,并将艺梅经验写入《花经》中。曾勉教授1942年发表梅花专刊,并记重庆梅花品种15个。这是标志科学整理梅花品种的里程碑。1947年陈俊愉教授在南京调查,开始发现“龙游”梅。20世纪50年代后梅花栽培的规模与技艺均有迅猛发展,品种也大量增加,并系统开展全国梅花品种调查研究,开始梅花引种驯化与杂交育种等研究。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开心一宠 » 梅花栽培简史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